放大檢視

×

LOT 867



玉璇款壽山凍石雕華嚴三大士像
清康熙



①H:9.5cm ②①H:8.9cm ③①H:11cm

HKD 350,000 - 450,000
RMB 318,500 - 409,500
JPY 4,816,000 - 6,192,000
USD 45,500 - 58,500

款識:玉璇


此組造像為壽山凍石雕文殊,觀世音,普賢菩薩像三尊,亦稱華嚴三大士像 。三像石色蒼古,質地剔透潤澤,以男相觀世音菩薩作中尊,文殊,普賢各侍左右,此種法相搭配出自於佛教經典《華嚴經》。造像中,觀世音菩薩雙目微睜,禿頂留鬚作男相,身著開襟嵌寶長衫,長衫邊緣處雕寛棱,棱線內雕浪濤蓮花紋,菩薩雙手包於袖口之中,雙腿盤坐在其坐騎金毛犼背上,金毛犼四足踡縮,雙目圓睜,毛髮蓬鬆,極為寫實。觀世音左側為文殊菩薩,菩薩頭戴髮箍,身穿對襟嵌寶寬袍,右手持經放於左膝之上,右腿曲盤,左腿輕踏於青獅背部,青獅曲身回首踡臥,雙目圓睜,口微張,毛髮絲絲縷縷,刻畫流暢,如若真物。觀世音右側為普賢菩薩,亦為頭戴髮箍,雙目微閉,著對襟嵌寶長衫,右手手持蓮花,左腿盤曲,右腿輕踏於蓮花之上,身下之六牙白象盤曲俯臥,神態寧靜安詳。三尊大士像,雕刻工藝精絕,比列恰當,法相極為威嚴,尤其身下之坐騎,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堪為壽山石雕之稀世之作,背均有陰刻“玉璇”行書款。

此三件作品以“華嚴三大士”為主題創作,尤其將觀世音菩薩作男相呈現,更是極為罕。 “華嚴三大士”教義之說,出自於《華嚴經》,通常來說華嚴三聖,即文殊菩薩,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三位最為人們所熟知。而眾多文獻資料及現存的石窟及寺院的供奉情況來看,文殊,觀世音,普賢三大菩薩同時出現的情況也是頗為多見,宋徽宗宣和元年後,改菩薩稱之為大士,於是,“三大士”的說法逐漸流傳開來。三大士造像的出現,有著諸多的因素結合而成,首先,南北朝至隋唐之際,觀世音各式經典的傳譯,使得觀世音菩薩為當時的大眾所尊崇,在諸多經典中所提到的觀世音菩薩,不論是早已成佛或能化現佛身,均彰顯了觀世音菩薩具有的佛格特性,使得觀世音菩薩在與文殊,普賢二菩薩並列時,能取代佛而居於中尊的主位。其次,三大士中的文殊,普賢二菩薩乃是《華嚴經》中的上首菩薩,華嚴宗之集大成者法藏在其著作中闡發了觀世音,文殊,普賢三菩薩在《華嚴經》中具有綱領性的意義,李通玄在《新華嚴經論》中提出:合觀音,文殊,普賢即是毗盧遮那佛。澄觀在《三聖圓融觀》《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二文中對“觀世音”與“毗盧遮那佛”詮釋相同無異。觀世音是“能觀”與“所觀”之二境界結合縮成的法界境界,觀世音與毗盧遮那佛同樣都是“能”與“所”合一的境界與狀態,這是從意學的角度來闡述觀音等同於毗盧遮那佛的教理。於是通常所說的“華嚴三聖”與“華嚴三大士”從教義上來說是相通的,這也是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居於中尊的另一個原因所在。本組造像的觀世音菩薩為男相,據《悲華經》的說法,觀世音是轉輪聖王無淨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衆生諸苦及煩惱,使衆生常住安樂。爲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另有“勇猛丈夫觀自在”之說,可見觀世音菩薩在華嚴經中是男相。故本組造型中的觀音菩薩以男相出現更是在情理之中,全無造作之嫌。如此的人物組合及形象的設計,體現了作者高深的佛學修養,心手合一,才能呈現如此精彩的造像作品。
楊玉璇,名楊玑,一字玉璿,一字玉璇,原籍福建漳浦,客居福州,曾在康熙時期供奉內廷,奉職于造辦處,爲壽山石雕著名宗匠,名震一時。康熙《漳浦縣志》在《楊玉璇傳》中記載:“楊玉璇,善雕壽山石,凡人物、鳥獸、器皿,俱極精巧,常事者爭延致之。楊玉璇的圓雕技法純熟,滲用陰刻法,雕藝精絕,動物形印紐雕刻,尤所擅長,並集玉玺、銅印精華,獨樹一幟,卓然一家。楊玉璇善于總結前人製紐章法,大膽創新,而且在取材上也能打破恒規,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蔬果作爲印紐裝飾內容,同時巧妙地利用壽山石天然色彩,開創“取巧色”的先例。
玉璇傳世真品極為稀少,就目前故宮博物院及民間留存的精品來看,將人物與坐騎連體圓雕的作品,更是罕見,令人耳目一新,為之一怔。本三件作品石質氣息相同,雕法一致,精工藝絕,神情並茂,類比故宮及民間流傳“玉璇”之作品的雕刻技法,有過之而無不及,故此組造像為玉璇之作無疑。三尊造像比例協調,法相極為莊嚴,另外衣衫上嵌綠松石,紅瑪瑙,珊瑚等各式寶石,使得造像雍容華貴,極富皇家之氣,或為玉璇供職於造辦處時之作。
本組造像外配大漆雙開門宮殿式佛龕,供奉參拜時將造像安置其中,莊嚴神聖。同時配雙層桐木盒,用以保存,故本組造像歷時數百年而品相完好如初,實可謂持有者功德無量。總體而言,此組造像為近年來極為罕見之玉璇作傳世壽山石雕珍品,可寶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