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檢視

×

LOT 528

文伯仁
1502-1575
溪山行旅圖


設色灑金箋 金箋
引首: 28.5×103.6cm 約1.7平尺 ;畫:29×374cm 約6.3平尺

HKD 5,000,000 - 8,000,000
RMB 4,250,000 - 6,800,000
JPY 70,550,000 - 112,880,000
USD 650,000 - 1,040,000

引首:眾山皆響。顧苓。鈐印:顧苓印(白)、雲美(朱)
款識:隆慶戊申秋日五峰文伯仁寫。
鈐印:五峰(朱)
藏印:
乾隆皇帝(1711-1799)藏印:三希堂精鑒璽(朱)、宜子孫(白)、石渠寳笈(朱)
嘉慶皇帝(1760-1820)藏印:嘉慶鑒賞(白)、嘉慶御覽之寶(朱)、寳笈三編(朱)
宣統皇帝(1906-1967)藏印:宣統御覽之寶(朱)
錦套題簽:明文伯仁山水長卷。志希題。
著錄:《秘殿珠林石渠寳笈合編十:石渠寳笈三編(三)》,上海書店,上海,1988年10月,第1938頁。


來源:清宮舊藏、羅家倫舊藏。
注:附章津才真跡鑒定證書。
題引首者簡介:顧苓(1609-1682),字雲美、員美,號濁齋居士、塔影園客等,明南直隸蘇州府人。明亡後,自辟塔影園於虎丘山麓,隱居不仕。工詩文,書善篆隸、行楷,精篆刻。
藏家簡介: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中國二十世紀影響深遠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亦是著名的詩人、作家和收藏家。羅家倫先後擔任中央政治學校、清華大學及中央大學教育行政職務。1947-1949年間,擔任中華民國駐印度大使。1949年定居臺灣,專注編纂國民黨黨史及中國近代史研究。
作者簡介:文伯仁 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征明侄子。工畫山水,筆力清勁,岩巒鬱茂,佈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善畫人物,亦能詩。其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

秘殿拾遺「石渠寳笈三編」著錄作品
−文伯仁(1502-1575)《溪山行旅圖》
著錄:《秘殿珠林石渠寳笈合編十:石渠寳笈三編(三)》,
上海書店,上海,1988年10月,第1938頁。
圖1 文伯仁 吳山青霽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2 文伯仁 溪山行旅圖局部 東京中央拍賣
圖3 文伯仁 松岡竹塢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4 文伯仁 品茶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
《石渠寶笈三編》中詳細著錄了一卷明代文伯仁所作山水長卷,其內容如下:
明文伯仁畫山水一卷,本幅金箋本,縱九寸橫一丈一尺六寸七分,設色。畫群峰斷續,雲氣往來,岩剎相望,風檣浩渺,款隆慶戊申秋日,五峰文伯仁寫。鈐印一:五峰。引首,眾山皆響(隸書),顧苓鈐印二:顧苓、雲美。鑒藏寶璽:全五璽。寳笈三編。
是次拍品,文伯仁《溪山行旅圖》與之一一比對,作品與文獻所載內容完全相同,無一處迥異,且卷上清晰可見鈐有乾隆、嘉慶、宣統三帝之鑒藏印,此件作品為清宮舊藏,即石渠寶笈三編中所著錄之作品無疑。
自沈周始,蘇州便成為明代文人畫壇的中心,成為時人藝術創作的桃源鄉。此地巨匠輩出,其中,文征明文氏一門的影響最為深遠。而在文征明的子弟之中,文伯仁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
文伯仁(1502-1575),文征明侄子,吳派山水畫家和文氏家族中重要的一員。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據說其性暴躁,好使氣罵座,少年時曾與叔征明相訟,一度系獄。工畫山水,效王蒙,學“三趙”(令穰、伯駒、孟俯),筆力清勁,岩巒鬱茂,佈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譽,唯構圖時有塞實之感。善畫人物,亦能詩。其山水畫有簡、繁兩種面貌。簡者效文征明細筆山水,景色疏朗,筆墨細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層迭,構圖飽滿,皴點繁密,境界鬱茂。卒年七十四。其作品筆力清勁、佈景奇兀、時以巧思發之能傳家學,畫功精湛,頗負出藍之譽,具有鮮明的個人情趣,但是存世作品極少,山水長卷更是少見。
是幅作品,承襲了其一貫繁密的構圖方式,畫面為不斷聚積的單體造型元素所統和成為精巧複雜的整體。畫作整體用筆工致細密,筆力清勁。眾山延綿相畳,雲氣環繞,山體與山麓施以短促的披麻皴以皴出脈絡,並用渴筆輔以繁複的牛毛皴和卷雲皴,增加立體感。這種以皴線堆積的方式描繪山體的畫法是其一貫的表現手法,我們可以從其另一幅作品《吳山青霽》中看到類似的表現(圖1)。淡墨洇潤,遠山映襯前山皴積出的繁茂,填補畫面上端的空白,也打開了咫呎千里的大世界。亭臺樓閣、屋舍廟宇,錯落在眾山之間,近處行人二三一組,屋舍人物用隱現山中的小路相互關聯,使作品情節了然,動機鮮明。松樹高大折曲互為掩映。在金箋之金光熠熠之下,整幅作品富麗堂皇,宛如描繪仙界之境。
文伯仁作品,除了山體之外,松樹的畫法也很有特點,松枝彎繞盤曲,形態誇張,我們將此作松樹部分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文伯仁的其他作品以作對比(圖2、圖3、圖4),清晰可見他們的共通之處。
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其叔父文征明與元代王蒙的影子,而與此二人作品相較,比王蒙的山水少了高不可攀的險峻,又比文征明的山水多了些許鮮明的個性。正如清代徐沁在《明畫錄》中所讚歎文伯仁的山水:“橫披大幅,層巒鬱茂不在衡山(文征明)之下。”
此幅山水初由清宮所藏,後成為羅家倫之藏品。羅家倫(1897-1969),字志希,中國二十世紀影響深遠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亦是著名的詩人、作家和收藏家。羅家倫先後擔任中央政治學校、清華大學及中央大學教育行政職務。1947-1949年間,擔任中華民國駐印度大使。1949年定居臺灣,專注編纂國民黨黨史及中國近代史研究。手卷附有錦套(圖5),上書羅氏題簽:明文伯仁山水長卷,志希題。羅氏對其珍視程度可見一斑。除此之外,此作品還附有真跡鑒定證書。實為一卷流傳有序,保存完好,不可多得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