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瀏覽東京中央拍賣控股有限公司網站,需要啟用瀏覽器中的JavaScript。請參閱您的瀏覽器提供的指示,啟用此功能。

東京中央2019秋拍|入普賢之願海 渡法界之飄溺——佛畫寫經擷珍
2019-8-22  | 東京
佛教藝術往往以文字、圖像為載體,將美與敬虔結合,穿越重重時空,感動今人。寫經與佛畫,正是書畫藝術與佛教信仰的融合,它們所蘊含的美因著宗教的神聖和製作者的赤誠,而有著宏厚攝人的力量。由於背後所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價值,佛教藝術品一直都是收藏界備受矚目的門類,並且近些年呈現越來越熱的趨勢。本次東京中央在秋拍之際,帶來數件佛教藝術精品:《阿彌陀三尊來迎圖》(宋-元)、《地藏菩薩像》(唐大曆十三年)、《五大明王圖》(萬曆八年)、敦煌写経手稿 《佛說現在賢劫千佛名經》(9-10世紀)。


Lot 8 佚名(宋 - 元)阿彌陀三尊來迎圖
設色絹本 局部髪繡 鏡框
77×37.5cm 約2.6 平尺
JPY : 2,000,000 - 3,000,000
RMB : 120,000 - 180,000

來迎圖,又稱接引圖,是凈土宗的創作主題之一。主要表現阿彌陀佛和聖眾接引往生者的情景。本圖描繪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踏蓮而立,從西方極樂世界前來迎接信眾往生的場景。這種描繪淨土三尊(或稱西方三聖)前來接引的佛畫被稱為《阿彌陀三尊來迎圖》。在唐代敦煌壁畫、南宋佛畫中可見到類似之作。

是幅拍品,年代久遠,風格古樸。采取斜向構圖,畫面內容十分豐富。以靛青為底,阿彌陀佛三聖足踏蓮臺,自畫面左上角乘風徐徐而來。觀音、大勢至二菩薩披瓔珞,戴天冠,身著袒肩袈裟,立於佛左右兩側。佛菩薩三尊的身軀均塗以金泥,衣袍則以金泥為底,其上施以細密精緻的紋飾,盡顯三聖雍容華麗之態,也足見此作製作之精良。

Lot8 阿彌陀佛衣袍上刻畫精細繁複的描金紋飾

此作的特別之處還在於,阿彌陀佛頭部排列密集的螺髮以及二菩薩的及肩長髮是用“髪繡”的方式,即用真正的髮絲繡入畫中,故呈立體狀,十分寫實逼真。古代中國人視頭髮如生命,輕易不肯落髮。“髪繡”作品存世極少。透過此作,我們似乎可以穿越重重時空,真切感受到製作者的赤誠之心。



Lot 8局部圖

此作歷經幾百年光陰交迭,滄海桑田,歲月的流轉在畫面上雕琢了斑駁痕跡,卻絲毫不減它的耀眼光華。它所蘊含的美因著宗教的神聖和製作者的赤誠,而有著宏厚攝人的力量。實為一幅不可多得的收藏重寶。

Lot 9 唐大曆十三年(778) 地藏菩薩像
設色絹本 立軸
107.5×65cm 約6.3平尺
JPY : 20,000,000 - 30,000,000
RMB : 1,200,000 - 1,800,000
款 識 :南無大悲普救眾生地藏菩薩。大唐大□十三年,歲次□□七月,信士弟子高覬高盛敬造地藏菩薩像八十八尊,上為七世父母,下為一切眾生,志心供養,普共成佛。信士弟子高覬一心供養。信士弟子高盛一心供養。
題 簽 :唐大曆十三年地藏菩薩象
來 源 :傳程琦舊藏

是幅《地藏菩薩像》,畫面左上題簽「南無大悲普救眾生地藏菩薩」,畫面下部中央題發願文:「大唐大□十三年,歲次□□七月,信士弟子高覬、高盛敬造地藏菩薩像八十八尊,上為七世父母,下為一切眾生。志心供養,普共成佛。信士弟子高覬一心供養,信士弟子高盛一心供養」。可知其為大唐年間高覬、高盛兄弟于七月“盂蘭盆節”之際,為追薦祖先、普渡六道眾生而發願所製。



左:Lot.46 2016 年東京中央香港春拍品
右:Lot 9落款年代

從風格中可看出其與敦煌石窟壁畫中隋及初唐時期的凈土變及說法圖有一定淵源傳承關係。另外,我們可以從現存的五代時期左右的敦煌佛畫中,找到諸多與此幅作品十分接近的例子。

將此作與上述五代佛畫基準作品對比可見,無論是畫面佈局構圖,還是所繪聖者及供養人物之裝束形象、發願文題寫形式等等,三幅作品都十分相近。主尊菩薩的描寫均為背後繪大小雙光背,光背漸漸擴大每一圈光圈都施以不同的色彩;供養人頭戴官帽、手持香爐的立姿,也能找到幾乎一樣的作品例。然而,相較於此幅作品,五代佛畫的用色多取暈染,設色層次更為豐富,輪廓線條用筆也更為繁複,人物面部表現更為立體、細膩。是幅作品更為古拙簡素的風格確實體現了早於五代時期佛畫的樣式。


Lot 9拍品局部 主尊及供養人像一,二


此幅作品傳為程琦(1911-1988 冬後)舊藏。程琦,字伯奮,號二石老人,又號可庵。齋號雙宋樓、萱暉堂等。安徽歙縣人。程琦作為旅日僑商、古物鑒賞家而知名。他早年留學日本,其父程秉泉是大古玩商。1950年,程伯奮移居日本開古玩店。程氏的收藏極富,眼光尤好。當年在國際拍賣市場上,華人收藏家中以程琦與王季遷最富盛名。

作品繪製於唐大曆年,大曆乃唐代宗年號,是朝僅有十四年(766年-779年),且國內戰亂頻頻,現存世此期間出現的佛經佛畫,寥若晨星,實屬珍罕。作品題記保留頗清晰,記載有人物及供養之佛等內容,觀者可從中解讀此畫的許多信息,又有繪於同一時間的作品可與之比對,實為研究唐佛畫風格的珍貴歷史資料。


Lot 729 道一和尚 萬曆八年敬繪
五大明王圖
設色絹本 立軸
款識:萬曆八年七月吉旦,上康莊定慧寺造像,僧道一。
題跋:康熙白楠十二月吉旦,捐資功德主□輝然。募化僧。□□。
145×72cm 約9.4平尺
JPY: 2,500,000-3,000,000
RMB: 150,000-180,000
Lot 729 左下角題記及右下角落款

作品爲工筆重彩繪制,使用泥金技法,富麗堂皇。人物造型生動,利用墨綫粗細變化及顫動表現明王的體態和動勢,使明王軀體顯得有力,比例準確,筆法勁利令細部毫髮畢現,綫條變化飄舉,得“吳帶當風”之神采。五明王的頭頂的彩雲間菩薩尊像,實際上是暗示其猙獰面貌之後的慈悲本尊,强烈的對比有振聾發聵的警世用意。此軸所繪的各個形象,正是水陸畫中“標配”的十大明王形象中,位陣左列的“五大明王”。

Lot 729局部 大威德焰髪德迦明王

Lot 729局部 大威德無能勝明王

Lot 729局部 大威德馬首明王

Lot 729局部 大威德甘露軍吒利明王

Lot 729局部 大威德降三世明王

本作的風格,十分接近寶寧寺藏水陸畫中十大明王系列,兩者同樣是從唐宋的壁畫中,將人物風格進行改良,從明王的開臉和動態,光背的特徵,衣紋的飄 動,以及菩薩衣飾等特徵看,充分可見明代畫師對壁畫的那種粗獷豪邁的表現形式,進行了改良,從線條和用色上進行更細膩的表現。

由於朝廷的重視,明朝水陸畫基本上以工筆重彩爲主,用礦物質顔料繪成,觀之本作,正見這個時代的敷彩特色,五大明王衣飾用色用色多以孔雀藍、礬紅、明綠,三礬九染疊彩厚重,衣紋以金粉勾描,富麗堂皇,令百年之後的觀者,至今依然拜倒于金光奪目的明王之威儀下。

Lot 910 9-10世紀 敦煌写経手稿「佛說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設色紙本 鏡心
26.5×36cm 約0.9平尺
JPY: 10,000,000-15,000,000
RMB: 600,000-900,000

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根據其前綴(劫數)不同,有《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和《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等經書。經書譯者不詳,僅知譯於南朝梁代(502~557),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千佛名經羅列諸佛佛名,旨在勸教懺悔,並揭示誦讀本經者,能得如阿彌陀佛無量壽命之功德。

是次拍品便是《現在賢劫千佛名經》的寫經斷簡。作品每一個墨書佛名之上都彩繪一尊小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佛像形態憨然可掬,基本樣式一致,但細看,卻見刻畫頗為細膩,尊尊神態各異,風姿迥然,用色也頗為考究,冷暖色調間隔入畫,色澤鮮艷,開卷燦然。整體風格古拙樸素,卻又不乏精妙之感,無論從設色、勾畫,還是經文的書寫上,都可見製作者的用心之至。現存世的與之類同的作品見於敦煌寫經手稿,例如,日本龍谷大學所藏製作於唐代的千佛經斷簡、製作於五代後梁時期(920年)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同樣是製作於五代(920年)的大英博物館藏本以及製作於八世紀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Lot 910局部

此作與製作於唐代的龍谷大學藏本(參閱1)風格尤為接近,對比五件作品細節圖可見,此兩件作品所繪佛像的樣貌、體態、佛衣的款式、所取顏色,甚至是佛名的楷書書寫筆跡均反映了相似風格,此作與龍谷大學藏本很有可能出自同一時期同一地區之寫經,均來源於敦煌,而後四散各處,與此作風格接近的斷簡也見於日本的敦煌研究論文之中。此《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斷簡歷經千年,卻依然鮮艷燦然,為敦煌手稿中十分少見的藝術珍品,也是極其珍貴的佛教研究資料。唐代寫經遺跡存世寥寥,此寫經手稿的出現,實屬藝術界乃至學術界之慶事。